2023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74.7万辆,市场占有率超28%。截至6月底,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。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与产业链优势凸显,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也逐步开启了反向技术输出的新篇章。
相信这时候肯定也有人会问,中国车企是靠着哪些努力,才实现了对欧美老牌车企的弯道超车呢?除了欧美车企自身当了回“温水中的青蛙”、安于现状不肯改变以外,我们自主品牌究竟主动做了那些“关键决策”呢?今天,我们就一同来总结一下,中国车企是靠着哪些狠招,在新能源领域大步迈进的。
一、敢于探索、推翻原有框架
大家可以设想一下,假如没有新能源的新浪潮,那么毫无疑问,我国的汽车工业将一直跟随在欧美日身后,靠吃他们淘汰掉的老旧技术存活,关键的三大件领域也遭到技术封锁,那么我们的自主品牌将一直处于模仿者的角色、做一个跟班。至于汽车概念的定义权,那当然是没我们啥事,只能在他人设定的框架下陪跑。
但是,当技术变革到来之时,我们自主品牌终于等来了突破口,果决地将战略和资金转向新能源市场,敢于押宝未知的新领域。要论当中的原因,除了在传统汽车领域难以破局之外,也有国策的推动。这样一来,迅速地入局让自主品牌获得了在新能源领域的主动,搭配背后如此大的中国汽车市场,自主品牌们便有了新能源汽车界的话事权。原有汽车概念的推翻、车辆级别的划分、续航里程的定义、定价的拿捏,都由我们自主品牌决定。
二、智能化技术发展
除了我们果断地率先布局之外,在新能源领域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杀招,使得我们自主品牌们能够迅速突围。那就是我们凭借互联技术的深耕,在汽车智能化形成了重要领先优势。汽车智能化做的早,刚好适配高度智能化的新能源车。毫无疑问,新能源车一定会穿着智能化的战袍走来,而这件战袍的研制,自主品牌的技术储备已经是明显优于老牌豪强了。
所以我们便能看到,在车机智能化层面,自主品牌以及新势力车型,有着出色的智能语音、人机交互、流畅的车机系统和精致的UI界面。以及较重要的,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们在NOA功能(智能辅助驾驶)上的绝对优势。换成较接地气的说法,就是相信大家都听见越来越多人说:开完某自主品牌或新势力的车,感觉老牌合资车企的车机简直是老古董。
三、“卷”到家了
除了战略和技术领域的领先之外,中国品牌能够如此快的占领市场,从老牌车企身上抢市场,还有一大关键性因素,那就是国内的车企们实在是在卷了。当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,就更容易把控研发与制造成本。再加上新品牌在资本层面的战略部署,许多车企都玩起了“贴本卖”的策略。
抓住电动化刷新竞争格局的机会,自主品牌的车型,无论是在技术层面、还是在配置层面,都对合资品牌形成了降维打击。卷续航、卷智能化、卷场景配置,然后卷价格,甚至卷开发节奏。合资品牌15万才能买300km+续航的电车,国内车企们直接给你翻一倍,700km给到你。再强悍的品牌溢价,也无法承载如此悬殊的性价比差异。
为寻求弯道超车,不考虑前期利润,举国战略猛攻。有条件的加快上,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。就像长安Lumin,在缤果和海鸥上市后,为了强化自身竞争力,也攥着一把劲上了快充。如此卷法,使得合资品牌们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,较后也无奈开始降价销售。但是新能源车领域的话语权已经在中国品牌,超快的产品上新节奏,让合资品牌着实倍感压力。此外,中国对自动驾驶的大力投资也不容忽视。在通往未来的赛道上,中国正通过后视镜看竞争对手。
雪缘塑业专注于汽车塑料紧固件开发加工!
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。EMAIL:yyy@sharozen.com